首页 > 行业新闻
  1. 触摸气候的脉动 ——走进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触摸气候的脉动 ——走进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中国气象报记者 吴越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和瞬息万变的天气现象一样,气候的奥妙同样引人注目。在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大背景下如何提前预测、准确预报;在气候变化日益影响世界的今日,如何客观地趋利避害;面对着冷暖干湿的气候特征如何科学地触摸到其脉动的规律,这就是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以下简称开放实验室)多年来致力的工作内容。
 
让我们一起走进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揭开有关气候研究工作的神秘面纱。  
 
    三大优势领域成果颇丰
 
  一棵萌芽长成参天大树,需要多少年的洗礼;一只幼蛹破茧升华成蝶,需要多少次挣扎与磨砺。正如那茁壮的树和起舞的蝶,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成立以来,历经改革与重组,如今已然成为我国气候变化研究工作的中流砥柱,在国内外重大气候研究计划及科学试验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为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际环境外交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持续的科技支撑。
 
  开放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闫宇平告诉记者,实验室在成立之初以气候变率和气候变化规律、成因、预测和影响评估研究为主,如今研究方向早已向纵深不断拓展,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并作为唯一的业务和科研的结合体,积极推动气候科研成果向业务应用转化。近年来,在短期气候预测技术研发,不同时空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研发,气候变化检测、预估和影响评估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研究优势。
 
   百年来,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带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是什么因素带来的结果?为什么亚洲与东亚的夏季风减弱,会造成中国降水分布格局的变化?在全球和中国气候显著变暖的半个世纪内,中国地区常见的极端气候事件发生呈怎样的趋势?如何科学揭示气候增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规律?如何对传统的气候系统模式进行有效改进与应用,使之能够准确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各类气象因子的影响……几年来,开放实验室通过研究公众关注热点及气象学术界的难点,在很多领域获得硕果累累:气候变率的诊断及其机理研究取得进展;短期气候预测新技术和方法在汛期预测中的应用取得明显成效;气候系统模式改进和应用为气候预测、国家决策和公众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诊断和预测研究取得显著进展,并提出了新技术与新方法,建立了我国五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业务监测、诊断和预测系统;开展了重大气象灾害风险及影响评估方法研究,建立了高温热浪、暴雨洪涝等对交通、农业、水利的风险评估模型,取得了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并在气候服务中取得了明显效果。
 
   2012年5月10日,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组织专家对开放实验室2009年至2011年的工作进行了评估,专家一致认为:开放实验室发展定位准确,科研能力强,人才队伍、科技创新团队以及开放、合作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为气候监测、诊断、预测及气候变化决策等业务服务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由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牵头主办的学术研讨会。为气象业务提供支撑作用
 
  科研的终极目的是应该使成果真正应用于业务,并服务于社会。开放实验室在解决科研和业务“两张皮”的问题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十一五”期间,开放实验室承担国家“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专项、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等相关科研项目,通过与国家气候中心科研业务室及国内外相关部门的合作,以中国气候业务需求为主线,开展了技术研发和科研成果业务应用推广工作,为提高气候预测准确率、防灾减灾发挥了积极作用。   季节气候预测一直是国际上公认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国家的重大需求,是进行防灾减灾服务的基础,为此开放实验室在总结大量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中国汛期季节预测的新理论,并应用于汛期温度降水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服务效果。由于是面向业务的研究工作,开放实验室采用边研究边应用边改进的方式,实践表明,研究理论得到了很好的业务应用,以动力-统计相结合理论研究为基础的FODAS1.0业务应用系统,为中国不同气候区域的夏季季节预测提供了技术支持,有利于我国汛期降水预测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在国家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诊断和预测方法研究及其应用上,开放实验室也取得显著成效。科研人员提出了监测、诊断和预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新技术、新方法,建立了我国五种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业务监测、诊断和预测系统,该系统的建成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产品,有利于提高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服务能力。
 
   同时,开放实验室开展了高温热浪对人体健康、强降水对地质灾害影响评估模型以及暴雨洪涝对交通、重大气象灾害对农业和水利的风险评估,建立了评估方法和评估模型,提升了气候对人体健康、地质灾害、交通的客观量化评估和重大气象灾害对农业和水利的风险评估能力。
 
   如今,开放实验室所建立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系统、重大气象灾害影响及风险评估系统,已经投入了业务应用,在2010年西南干旱、2010年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等重大气象灾害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才与团队之力不容忽视
 
  开放实验室成立十几年来,一直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的运行机制,以“创新、发展、繁荣”为主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优秀专家学者共同开展气候研究。为了提高开放实验室的科研能力和研究水平,紧跟国际科学前沿,加强与国际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开放实验室陆续聘请了20位来自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外研究机构、高校的知名科学家及国内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为客座研究员,直接参与了国家气候中心科研和业务开发和指导,定期参加开放实验室的学术交流活动。值得欣喜的是,2010年7月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金飞飞被聘为实验室(海外)主任,2011年南京大学教授杨修群成为实验室(科学)主任。
 
   同时,围绕优势研究领域开放实验室正在打造四个创新团队:短期气候预测国家级创新团队、气候模式发展与应用创新团队、气候变化影响使用创新团队以及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管理团队。这些团队的建设将为中国现代气候业务培养一批骨干力量,并推动现代气候业务和服务发展。
 
   借助人才与团队建设的成果,几年来开放实验室的科研能力不断增加。从2009年至2011年,开放实验室共承担起科研课题(专题)47项,其中科技部“973”计划课题(专题)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专题)9项,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5项等。

相关内容

文件信息

触摸气候的脉动 ——走进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发文字号 见内容
政策类型 见内容
热门标签 未知
适用地区 全国

官方微信服务号

80万+环保服务企业信息,最新环保供需项目,尽在环保服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