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近日报道,自2011年5月上海推行“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政府实事项目以来,已有超过120万户上海居民参与了干湿垃圾分类。如今,全市末端处置的生活垃圾相比以前日均减少了两三千吨。今年,上海将实现机关、学校、公园和菜场等场所垃圾分类全覆盖;居民区干湿垃圾分类覆盖200万户。
多年来,垃圾围城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城市。事实上,60%的生活垃圾都是厨余果皮等湿垃圾,做好垃圾干湿分离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城市垃圾产生量。虽然多地都在开展垃圾分类实践,但效果都不理想。上海市把垃圾分类工作做实做细,充分调动公众积极性,很多做法,值得借鉴。
比如,上海市尝试厨余果皮除袋投放;在垃圾房旁建水斗以供居民分拣后清洁双手;居委会聘请志愿者督促居民改正;物业单位让保洁员进行二次分拣去除塑料袋和其他杂物,保厨余果皮的纯度;厨余果皮由专业公司进行生态处置制成肥料、鼓励保洁员回收废纸塑料瓶罐,所得费用作为补贴奖励给保洁员,提高他们的分拣积极性;小区设立分类垃圾桶等。同时,对不同的垃圾,有不同的收运及处置方式。厨余果皮和其他垃圾均由环卫部门每天派分类专用车辆收集,并分别送到专业机构进行处置。其他垃圾一般焚烧或填埋,对有害垃圾则选择专业企业收集。市民可加入环保会员,回收垃圾交投后可获消费积分。部分企业在全市设置了近1500个电子废弃物回收箱,用于收集小型电子废弃物,定期回收。而像冰箱、空调等大家电,居民则可以通过上网、电话等方式预约,公司工作人员免费上门回收。每回收一个物件,交投居民都可获得相应积分,用于消费。
垃圾分类是件重要而琐碎的工作,希望各地也能像上海那样,将垃圾分类工作制度化、人性化,推动公众形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相关内容